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专栏    信息详情

铭记“九一八”:第一枪 第一声 第一线

发布时间:2025-09-22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突袭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每年这一天,回响在中华大地上的防空警报,都在唤醒一段不敢忘、不能忘的民族血泪与抗争史。如今战火远去,但北大营遗址仍矗立于白山黑水,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内存放着中国第一份抗日宣言,抗联密营群静静藏身林海雪原……“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这些镌刻民族苦难与英勇的“九一八”遗迹,追寻历史中蕴藏的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走进北大营旧址,从“第一枪抗争”中感悟“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94年前那个夜晚,日军自导自演铁路爆炸事件,突袭东北军北大营。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和上级“不准抵抗”的命令,绝大多数东北军被迫撤退,武器封存、营区沦陷。然而,在民族尊严遭受践踏的危急时刻,东北军六二〇团团长王铁汉毅然违令反击,率部打响保卫之战,毙伤日军数十人,射出中国人民正面抗击外侮的“第一枪”。这一枪,打破了夜的沉默,击碎了屈辱的枷锁,宣告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和绝不低头的决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是在黑暗中选择点燃火把;真正的忠诚,是为家国命运挺身而出。当前,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硝烟的高质量发展攻坚战、乡村振兴大事业、基层治理精细活,更加需要发扬这种“逆流而上、向险而行”的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走向防汛防火一线、乡村振兴现场、社会治理末梢,以“我先上”“让我来”的实际行动,展现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

走进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从“第一声呐喊”中感悟“于危难中撑危局”的担当情怀。事变爆发第二天,在沈阳一片混乱与恐慌中,中共满洲省委连夜起草并散发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一时间揭露侵略真相、号召武装抵抗。那是黑暗中划亮天际的第一道闪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头毅然扛起旗帜的鲜明见证。面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毫不退缩,毅然站在抗日最前线,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这份宣言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勇于使命担当的鲜活印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事业,从改革开放到逐梦新时代,这样一种“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担当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风险挑战愈发复杂。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史为鉴,发扬主动担当、善于作为的优良传统,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勇于破题、敢于创新,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迎难而上的“主心骨”。

走进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从“第一线坚守”中感悟“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忠诚信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沦陷后领导的第一支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斗争的人民武装。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爬冰卧雪、粮弹断绝,却以惊人的意志与日寇周旋苦斗十余年。严寒中,战士们衣衫单薄,以树皮草根充饥,不少人在风雪中化作“冰雕”,却始终未曾放弃抵抗,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人在他胃里看到的只有草根和棉絮。这些英雄们不是不知生命的珍贵,而是深知信仰的分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真正含义,用忠诚在雪原林海中筑起了一道打不垮、压不倒的精神长城。他们的故事,是一部用热血写就的坚定信仰教科书。今天,我们虽不再面对战火考验,但前进道路上依然充满各种风险和诱惑。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不断赓续红色血脉、筑牢政治忠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融入日常、做在经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来源 | 共产党网